师德楷模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楷模 >> 正文

为开启智慧之门的求索---建筑学院刘铮教授

2015年09月07日 16:44  点击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这样的大会上让我做报告,说实在的,我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激动的是我多年来探索性的工作成效,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学校的肯定;忐忑的是我自认为还没有做出多少杰出的工作、更谈不上有先进事迹给大家报告。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是我们的天职。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对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的教学容和方法等能力的要求外,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下面我谨将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体会和探索性的工作,分四个部分汇报给大家,期待与各位交流、商讨。

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

记得在我刚开始做大学老师的时候,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大学是神圣的地方,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那是刚刚结束了禁锢的年代,学生们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梦想,如饥似渴地学习成为了当时的时尚。大学里聚集着一大批德高望重的教授、严谨治学的老师,他们广博的学识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影响了那个时代的精英们,大学生活也自然成为那一代人一生中最值得追念的记忆。

然而,在大学教育较为普及的今天,我们的大学在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急速增长,学生的个性差异日趋多样,学生们对学习的态度也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做好教师工作,探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宜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也就是怎样开启学生们的智慧之门,则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我看来,传授知识从来就不是大学最主要的功能,让年轻人凭借自身所特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心、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交流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这才是大学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正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所说:“传授知识在现在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因此我认为,大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或传授某种技艺,而是通过长期的修身、自省,使自身具备高尚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影响力,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在我的自身实践中:

我首先体会到的是:教师如果爱岗敬业,就必须接纳学生、理解学生、爱学生。这是因为中外的教育先哲都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成功无一不是基于大爱之上的”。而我们爱学生的必备工作就是先接纳和理解学生。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在家庭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我们拥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他们的理解、教育和关怀是我们这所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学自然肩负的使命。如果要平等地接纳学生,就需要我们对每个地区、乃至每个少数民族有公正、客观的了解与评价;如果要准确地理解学生,我们这些一年比一年年长的老师,就需要不断关注你的那些总是年轻的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特征和印记,虽然这些变化都是渐变、很少有突变,但是这是我们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不得不关注的变化;如果要用心爱每一个学生,就必须从善疾恶、德才兼备、以身作则、严慈相济、甘为人梯。

其次,我是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做起的。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是“建筑结构工程”,由于办学需要将我安排在“建筑学”专业任教,这是两个听起来极其相近,其实是有着本质性差异的专业。我用了十余年的时间,通过自学、进修、读硕士研究生、参与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等,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理解了建筑学这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同等重要的工科专业,建构起执业建筑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使学生接受并认同了我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学术水平。

第三,我注重言传与身教并重。我借助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能与每一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由生到熟、由疏远到亲近,能够和他们保持连续不断的交流和探讨的优势,每当在学生能够欣然接受我的专业教学活动的时候,我都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相比较,孰重孰轻,孰难孰易等问题。此外,我深知“以令率人,不如身先”,“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道理,通过在行动中展现自身的人生理想、治学态度、学术追求来影响学生朝着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关心地区事务、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

二、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教师应该将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在新形势下,大学与社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关注社会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求知与创新的源泉。要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建设活动,建立适当的社会学术人脉,洞察社会发展的最新专业需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从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当地民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建筑学学科实践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启发学生从社会实践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2001年针对前一个冬季的草原雪灾,我和建筑工程学院的张鹏举教授指导周军、托娅等4名本科学生撰写了“内蒙古草原牧民新概念住宅的初步探索”论文,并设计出一套适合于我区牧民生产生活的“新概念住宅方案”。这些成果获得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这些成果能够从全国诸多硕士、博士们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是科学性与社会实践性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民生需求的很好体现。

又如:在2002年我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杜锐教授指导建筑学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十余名本科生,以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住宅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研究建筑工程造价、地区特点、住宅产业化的可行性等课题,完成了“草原新概念住宅项目商业计划”的研究工作。这项成果获得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杯”竞赛一等奖、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成果的获奖说明我们的探索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适应民众的切实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先后申请到学校的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蒙古草原居住模式研究”和“内蒙古草原民居研究“两项,接着于20052007年主持并圆满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草原生态聚居模式与生态民居体系研究”一项。同时受建设厅的委托,承担了《内蒙古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内蒙古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两部主要地区节能设计标准的部分编写工作。

三、通过创新性实践培养创新性人才

许多人认为建筑学专业是一个特别强调艺术修养的专业,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建筑创作的源泉也多来自于一时的灵感。然而在事实上,普通建筑都是建筑技术的充分体现,经典建筑也无一不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表现。因此,未来的建筑师不仅要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而且必须具备现代建筑技术科学知识。

二十多年来,我主要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的基础内容“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近十年内,连续承担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建筑物理》第三版和第四版的部分编写工作。同时还为我区的重点工程项目内蒙古博物馆、乌兰恰特大剧院等数十项工程,提供了技术咨询与设计服务。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我在建筑技术科学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特别是在我们这些建筑技术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学校“建筑物理实验室”的优势,对学生诸多的设计创作方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论证、推敲、修改。并建议学生大胆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策略,拓展学生们的建筑创作思路,提高他们的建筑创作水平。

另外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我能深刻地领会国家、地区在建筑节能等工作方面的大政方针、最新政策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先使部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开发,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同时带动其他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激情。

2005年,我与唐汝宁博士指导学生缪百安、白叶飞、谢威,设计创作的“内蒙古中部草原节能民居方案”和“农村太阳能住宅设计方案”,分别获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和鼓励奖。

2006年,我与学生王培辉、王娟、孙莉、任国栋,一同参加内蒙古新农村牧区小康住宅与公共建筑设计竞赛,为新牧区建设创作了九套建筑设计方案,并获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颁布的一、二等奖各3项,因此还受到自治区政府有关领导的赞扬。

2007年,指导学生郑玉斌、王金萍等十余名同学,参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优秀奖和技术专项奖各1项。同年还指导本科学生韩超、赵榕、杨悦完成“城市造血细胞——呼和浩特市旧居住建筑再生模式的建构”,为我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做出了一整套科学的、可行的实施方案,成果获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基于以上成绩的取得,我于20071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建筑节能先进工作者”,200711月被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评为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89月被我校授于“十佳教师”的光荣称号。

四、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以往我们都认为学生向老师学习,天经地义。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老师必须有向学生学习的理念。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与时俱进,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他们的活力与热情一定能感染你,他们时常展现出的智慧与才华,会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喜。可以肯定告诉大家的是:我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我的学识与品行都是与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的。

回顾以往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觉得,在所做的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把今天的成绩化作明天努力前行的动力,一定倾尽全力带领正在大学时期的青年才俊探索真理、攀登知识高峰,让勤奋刻苦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呼吸,尽情畅游,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最后,请允许我向所有的教师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吧,为共同开启我们师生的智慧之门,不懈求索!

(根据刘铮教授2008年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第一届师德报告会上的发言进行整理)

上一条:认真的学习 踏实的工作 无私的奉献---机械学院侯守全教授

下一条:听!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样说

联系地址:中国 · 内蒙古 · 呼和浩特爱民街49号 邮编:010051

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版权所有